解码外贸发展“浙”一年:政企双向奔赴跑出加速度******
中新网杭州1月12日电(记者 黄慧)打好开放牌、走好开放路,一直是“开放排头兵”浙江富民强省的关键所在。其中,外贸发展举足轻重。
1月12日,在浙江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厅(局)长通道”上,浙江省商务厅厅长韩杰亮出2022年浙江外贸成绩单。“据监测,预计全年浙江外贸进出口、出口、进口有望实现两位数的增长,为浙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回顾去年,他表示,出台新政策、抢抓新订单、挖掘新增量“三个新”令人印象深刻。
去年,浙江坚持全面顶格、能出尽出、能快则快、精准高效,迭代了6轮稳外贸政策,频率、密度、内容以及含金量都是历年来少有的。
以持续创新为外贸企业稳订单保驾护航,也成为浙江外贸工作的一大亮点。据悉,继前年出台网上交易会举措后,浙江去年首创了“代参展”模式,在人员出不去的情况下,让货物出得去。随着境外疫情防控政策逐步调整,该省又开创了“商务包机”模式,让商务人员出国抢订单。除了让人员出得去,该省还积极引进国外的商务人员到浙江洽谈,首创出“闭环泡泡”模式。
近期,浙江组织开展了“千团万企拓市场抢订单引项目”行动,仅去年12月就有20多个团组“走出去”,拿到了意向订单180多亿元。在挖掘新增量方面,浙江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地区增加到6个,海外智慧物流平台的海外仓已覆盖196个国家,数量居全国第一。
2023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拓市场抢订单引外资,进一步扩大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势,其中提及千方百计推动外贸平稳增长。
韩杰表示,除一般性相关举措外,新的一年将努力在“三个强”上发力,以点带面推动浙江外贸再创新高。其中包含强政策,优服务;强主体,拓市场;强动能,增后劲。
据悉,在“强政策,优服务”方面,浙江将努力以最优政策、最佳服务,守护好一大批外贸主体。该省将推动省市县三级联动,加强对外贸企业的走访,解决外贸企业相关问题,努力做到“做一件,成一件,温暖一大片”。
在“强主体,拓市场”方面,浙江将做细做实“千团万企拓市场抢订单引项目”行动,组织1000个以上团组1万余家企业赴海外拓市场,办好各类境内外拓市场活动。
此外,该省还将努力发挥产业、业态、模式作用,让其成为下一步外贸发展的“动力源”。如持续推进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业态健康快速发展;积极探索新的外贸业态,包括保税维修、离岸贸易、易货贸易等,推动数字贸易创新发展,为浙江外贸发展注入强劲后劲。(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十大报告展示“美丽世界”更丰富可能******
(中共二十大·观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十大报告展示“美丽世界”更丰富可能
中新社北京10月21日电 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十大报告展示“美丽世界”更丰富可能
中新社记者 王恩博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古已有之的“天人合一”朴素生态观,被以一种更具现代性和探索性的表达方式写入中共二十大报告。
资料图: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鹭成群嬉戏。 孙劲松 摄这个概念同样寓于中方此前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之中。站在这样的高度谋划发展,持续推进的“美丽中国”建设正为构筑“美丽世界”展示更多可能。
这种丰富可能,体现在观念上的更新。
先污染后治理,曾是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必经之路,许多国家生态环境因此急剧恶化。中国也一度走上这条路。改革开放以来短短几十年里,中国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却也因严重的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困扰过。
于是,中国的决策层不得不替未来算两笔账:一笔账是,按照传统工业文明道路继续走下去,还要付出多少经济、社会、政治、健康的代价;另一笔账是,重塑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转型的成本、风险、收益几何。
这十年,从生态文明建设被视作“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全民共识,发展观层面的“升级”背后,中国显然把这两笔账算清楚了。
“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道路不可持续,中国不能重走这条路。”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点之一,与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相得益彰,体现了中国的社会理想,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一种更代表全人类利益的发展方向。
这种丰富可能,也体现在行动上的有为。
2020年9月,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一条前人没走过的路,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诚然,在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发展蒙上阴影,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更大挑战的背景下,打赢这场硬仗需要作出艰苦卓绝努力。但二十大报告重申“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表述,并作出一系列细致部署,正是当今世界最需要的“行动派”姿态。
资料图:西藏措美县哲古风电项目。贡嘎来松 摄“双碳”这场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为中国提供了一个中长期愿景、综合性目标和系统实施平台,成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抓手;也向其他国家发出了明确信号,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复苏注入新鲜活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指出,在后疫情时代,通过全方位低碳转型实现“绿色经济复苏”将越来越成为广泛共识。中国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共同行动贡献了关键力量。
从观念到行动,中国的知行合一,则为一同探索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更多国家提供了参照和启迪。
绿色低碳转型之于成熟发达国家,是相对单纯的议题,但发展中国家需要更周全的考量。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仍有相当增长潜力。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要求中国在减碳的同时,继续实现经济量的合理增长。
“我们最关注的就是中国如何实现公平的绿色转型,如何将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起来。”世界资源研究所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阿尼鲁达·达斯古普塔认为,中国的做法和经验将给全球带来巨大借鉴意义。
“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二十大报告中具有一体性、综合性的部署,意味着中国不会接受其中任何一项任务偏废。“单打一”“运动式”的减碳将被纠偏,中国冀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源转型等,推动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进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
“生态环境问题源于发展,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邹骥举例说,产业结构调整实际上正是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与发展紧密结合,并找到二者最大协同点。他相信,生态环境保护会创造出新需求,进而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更多这样的新动能正加速释放,不断丰富着未来的可能性。人们期待,当“美丽中国”愈加可触可感,“美丽世界”也不会止步于梦想。(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